3种常被误认的“健康食品”,你吃对了吗?小倚博士帮你辨真伪【小倚博士观点】
在追求健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估食品营销中的健康主张?2024年,全球健康和健康食品市场规模为12,038.2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市场CAGR将达到22,564.3亿美元。在这充满活力且迅速扩大的万亿市场下,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消费者倾向于看似更健康的选择支付额外费用。这种现象类似于投资心理——人们常常将“价格高=品质好=更健康”的认知联系起来,购买高价全麦饼干时仿佛在为未来健康“定投”。图 1:2033年全球健康食品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当健康概念被商业化,营销话术往往能精准抓住消费者痛点——“零负担”的代餐奶昔、“低卡路里”的轻食沙拉、“无添加”等标签,既回应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可能成为缓解身材焦虑的心理安慰。然而,在这些健康消费热潮背后,我们需要注意到:部分标榜“健康”的食品可能未必能达到宣称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健康方面的考量。1. 关于“0糖”的思考近几年,无糖烘焙可谓是火出天际,“低糖”“无糖”这些标签一度成为食品界的“流量密码”,尤其吸引注重血糖和体重秤的养生达人们。而这些号称“健康”的食品里藏着的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等这些“甜蜜刺客”,正在科学界掀起一场“甜味风暴”。2021 年 4 月,主打“0 蔗糖”的某乳茶产品被爆出“不含蔗糖,却添加了结晶果糖和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天然代糖”。相比蔗糖和果葡糖浆,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代糖几乎不参与代谢,能有效降低龋齿风险。因其天然存在于多种食物中,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甚至未设定赤藓糖醇的添加限量,总体安全性记录良好。但科学界也敲响了警钟。研究显示,部分人工甜味剂的研究提示其可能与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衡甚至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2023年2月,Nature子刊刊登了一篇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人工甜味剂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文章,研究对象是已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通讯作者是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勒纳研究所心血管诊断与预防中心主任Stanley Hazen博士。他们首次进行了人工甜味剂对健康影响的长期随访临床试验,研究了常用的糖替代品赤藓糖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提出赤藓糖醇不仅与发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病风险相关,还能促进血栓形成。图 2:相...
2025
-
06
-
19